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特邀专栏
    戴晨皓, 张波
    电源学报. 2024, 22(2): 1-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1
    针对基于无铁芯变压器的DC-DC变换器工作频率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由衰减振荡的无铁芯变压器的DC-DC变换器。首先,建立无激励源的串联型-串联型拓扑电路理论模型,讨论特征根的演化过程,分析系统自由衰减振荡的运动行为。其次,设计基于自由衰减振荡无铁芯变压器的DC-DC变换器。实验结果表明,该变换器的开关频率可明显低于无铁芯变压器的工作频率,且其输出功率与无铁芯变压器的工作频率可被自由衰减振荡系统的特征根所描述。最后,构建一个实验样机,该样机采用固定占空比控制,当无铁芯变压器的工作频率为206 kHz、开关频率为103 kHz和69 kHz时,变换器的最高整机效率为91.2%,变压器效率在任何工况下均高于96%。
  • DC-DC变换器
    佟强, 刘贺, 曲璐
    电源学报. 2024, 22(2): 81-8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81
    给出了一种适合低轨商用航天的中小功率DC/DC变换器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反激同步整流拓扑和表贴器件,可以覆盖常见的航天用中小功率单路及多路输出DC/DC变换器需求,具备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可批量化生产的优点。为了进一步提高转换效率和功率密度,还应用了氮化镓GaN(gallium nitride)功率开关。并且对不同工作条件下拓扑中主要功率器件的损耗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最后,以一款宽输入电压范围(23~47 V),输出5 V@30 W的电源变换器为例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
  • 特邀专栏
    饶宏, 周月宾, 陈煜坤, 杨柳, 赵彪, 易荣, 盛俊毅
    电源学报. 2024, 22(3): 1-1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1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具有控制灵活性高、无换相失败问题和动态无功支撑能力强等突出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点对点输电、背靠背联网和构建直流电网等场景。柔性直流换流阀通过功率器件的频繁开断来实现交、直流的电能转换,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核心设备。首先,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系统梳理并提出了不同应用场景下柔性直流换流阀的关键设计要求,对比分析了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中常用的功率器件及柔性直流换流阀拓扑,展望了柔性直流换流阀的发展趋势。此外,针对2种典型的未来应用场景,对比了不同的技术方案,可为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应用于高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场景提供有益借鉴。
  • 特邀专栏
    胡嘉豪, 王英伦, 代豪豪, 邓小川, 张波
    电源学报. 2024, 22(4): 1-11.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4.1
    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SiC MOSFET(silicon carbide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因具有高压、高频、低导通损耗等优异特性而获得产业界广泛关注,但相比于硅基IGBT,SiC/SiO2 栅氧界面高缺陷密度引起的栅氧可靠性问题成为制约SiC MOSFET 器件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瓶颈。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SiC MOSFET 栅氧可靠性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阐述了当前栅氧可靠性问题的形成原因,归纳总结了各类常用的栅氧可靠性评估方法,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重点探讨了极端工况下SiC MOSFET 栅氧可靠性及其提升技术的发展现状。
  • 功率器件建模
    赵志斌, 余鹏, 田杰
    电源学报. 2024, 22(3): 22-2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22
    准确获得高压大功率开关器件的电磁特性对器件所在系统的电磁干扰预测十分重要。聚焦用于高压大功率开关器件电磁特性分析的开关波形等效方法,针对当前等效波形过于理想而无法体现器件开关瞬态中复杂频谱分量的问题,提出考虑器件开关过程电磁特性的解析模型。从解析模型的时域解析式出发,基于傅里叶变换理论,推导了解析模型的频域解析式,分析频谱包络特征参数,得到了解析模型的频谱特征。利用Si IGBT和SiC MOSFET器件实测的开关波形,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DC-DC 变换器
    董雨坤, 刘俊峰, 周浩, 曾君
    电源学报. 2024, 22(4): 20-28.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4.20
    以应用于车载辅助电源模块APM(auxiliary power module)的DC-DC 变换器设计为研究对象,提出1 种由三电平升压型TL-Boost(three-level Boost)拓扑和半桥LLC谐振拓扑构成的两级式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分析其工作原理。前级TL-Boost 拓扑将宽范围的输入电压转换为稳定电压,保证了后级半桥LLC 谐振拓扑的高效率运行。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并进行相关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DC-DC 变换器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 车用高可靠性功率器件封装及辅助技术专辑
    梅云辉, 宁圃奇, 雷光寅, 曾正
    电源学报. 2024, 22(3): 15-21.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15
    车用功率器件封装研究的进展极大提升了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能力,使得电动汽车更加高效、可靠。随着车用功率器件封装的不断优化,电动汽车行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近年来,功率器件封装建模、封装设计与优化、热管理与结温监测、器件驱动与应用、可靠性分析、在线监测等成为研究热点,并受到了学术界及工业界的持续关注。《电源学报》特别推出“车用高可靠性功率器件封装及辅助技术”专辑,以期推进车用功率器件及其应用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探讨。
  • DC-DC变换器
    王建, 林国庆
    电源学报. 2024, 22(2): 36-46.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36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新能源发电系统的低电流纹波高增益软开关直流变换器。在传统交错Boost变换器基础上,该变换器通过引入耦合电感和二极管、电容升压单元提高电压增益,耦合电感在整个开关周期过程中都传递能量,提高了磁芯利用率。输入侧工作在交错模式,两相电感电流纹波可以相互抵消,从而获得较低的输入电流纹波。由于耦合电感自身漏感的存在,减轻了整流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同时采用有源钳位电路回收利用漏感能量,实现了所有开关管零电压软开关,抑制了开关管关断电压尖峰,提高了变换器转换效率。详细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电路特性以及软开关实现方法。最后,搭建了一台200 W的试验样机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DC-DC 变换器
    黄匀飞, 钟启濠, 欧阳有鹏, 张雷, 何晓坤, 陈武
    电源学报. 2024, 22(4): 53-65.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4.53
    针对功率双向传输系统中的核心—双有源桥DAB(dual-active-bridge)变换器,首先对其基本原理与拓扑结构进行概述;然后,介绍了DAB 变换器单移相、双重移相、拓展移相与三重移相这4 种基本调制策略;进一步地,对基于这4 种调制策略的控制优化建模、优化实现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DAB 变换器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随着直流配电、储能、分布式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DAB 变换器将迎来广阔的应用前景。
  • DC-DC 变换器
    丘恒越, 张桂东, 陈思哲
    电源学报. 2024, 22(6): 1-12.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6.1
    在新能源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DC-DC变换器性能的不断提高,提出1种新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即在准Z源的拓扑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3个电容共同向负载放电以获得更高的电压增益,同时减小各电容的电压应力。仿真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变换器不仅保留了传统准Z源直流变换器控制方式简单、电流连续、电流纹波小等优势,还具备升压倍数高、电容的电压应力低的特点。
  • 器件驱动与应用
    姚常智, 张昊东, 申宏伟, 王建军
    电源学报. 2024, 22(3): 138-145.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138
    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SiC MOSFET(silicon carbide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作为一种新型、广泛应用的开关器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快的开关速度和更低的器件损耗,可以提高变换器的效率,体现更好的性能。针对SiC MOSFET驱动特性,分析寄生参数对其的影响;搭建双脉冲实验平台,分析栅源电压与SiC MOSFET导通时间的关系;针对现有国产SiC MOSFET存在的不足之处,基于搭建的实验平台及其他电源产品,对SiC MOSFET进行国产化器件替代后导通时间、驱动损耗及负压幅值变化的相关分析。
  • 特邀专栏
    袁小明, 王思成, 贠阳阳
    电源学报. 2024, 22(5): 1-1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5.1
    针对风电、光伏等电力电子并网设备对系统支撑能力评估问题,核心基础是正确认识设备根据有功/无功功率不平衡调节内电势幅值/频率的功能性角色(设备特性)。然而电力电子设备主流的锁相并网结构严重阻碍了对设备功能性角色的认知,特别是目前业界普遍基于锁相并网的具体连接结构,形成了设备内电势跟随电网电压或端电压变化的“跟网”角色认知,尚未认识到系统运行中设备所应具备的功能性角色。为此,首先通过深入认识隐藏在锁相并网结构下内电势响应取决于电流单独激励的电流控制独立激励-响应机制,澄清了锁相并网设备通过有功/无功功率不平衡独立调节内电势幅值/频率的功能性角色,进而提出基于有功/无功功率不平衡激励-内电势幅值/频率响应关系即幅频运动方程的设备特性表征方法,最后通过阐述锁相并网设备特性由功率激励-内电势响应关系表征的必然性,指出当前业界对锁相并网设备特性认知的局限。
  • 器件驱动与应用
    陈庆华, 吴克, 邱荣禄, 王涵宇, 马铭遥
    电源学报. 2024, 22(3): 165-171.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165
    LLC谐振变换器因其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和体积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车载电源中,其可靠的运行能力对行驶安全和乘用体验十分关键。然而,车辆运行的复杂工况和严苛环境对功率器件的冲击巨大,一旦出现开关管故障则谐振变换器无法在保证输出电压不变的同时运行在谐振点附近,系统的效率和输出能力均大幅下降。为使变换器具有故障容错能力,提出一种改进型LLC拓扑及相应控制策略,可在开关发生故障后保证输出电压不受影响且变换器工作在谐振频率附近。此外,针对容错瞬态过程中谐振电容电压尖峰较大的问题,设计一种优化的Burst控制策略对其进行抑制,保证容错过程的平滑,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DC-DC变换器
    孟良, 胡雪凯
    电源学报. 2024, 22(2): 90-97.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90
    针对直流微电网中负载投切、功率波动和二倍频注入导致的直流电压波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Buck型双向DC-DC变换器动态补偿控制策略。首先,建立Buck型双向DC-DC变换器的离散状态空间矩阵,并以输入电流为扰动量。其次,设计Buck型双向DC-DC变换器的基于模型的内环电流预测控制和外环电压控制。然后,针对电流扰动设计基于残差生成器的动态补偿控制结构,并求解动态补偿控制器Qz),同时利用最小二乘递推算法进行参数辨识,减少模型不确定性对动态补偿控制策略的影响。最后,在PSCAD/EMTDC仿真平台上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实验结果可知,该补偿控制结构在不改变原预测控制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解决直流母线电压波动问题,增强整个系统的鲁棒性。
  • 电力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兼容专辑
    张波, 李虹, 王硕, 和军平
    电源学报. 2024, 22(5): 15-18.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5.15
    SiC、GaN新一代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在推动电力电子设备快速高频化、高效化和小体积化的同时,更容易干扰敏感负载、影响无线电通讯,乃至危害自身安全、可靠运行,从而给电力电子设备内外部的电磁兼容性能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功率开关器件的射频特性、磁性器件的宽频带电磁模型、开关电源电磁辐射机理、无线电能传输近场特性、新型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滤波器设计成为研究热点,并受到了学术界及工业界的持续关注。《电源学报》特别推出“电力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兼容”专辑,以期推进电力电子系统电磁兼容分析与设计领域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探讨。
  • 电池与储能
    何文轩, 耿磊, 姚芳
    电源学报. 2024, 22(2): 183-196.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183
    随着动力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行业发挥关键性作用,保证其工作可靠性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文中综述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制造工艺;详细归纳总结电池状态估算方法以及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并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从电池管理系统层面,先后梳理均衡管理系统和热管理系统相关知识;从电动汽车混合储能系统层面阐述实际工况下性能退化机理及相关技术。最后总结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与可靠性相关的四个方面关键技术的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可能。
  • 功率半导体器件
    李华康, 宁圃奇 , 康玉慧, 曹瀚, 郑丹
    电源学报. 2024, 22(2): 386-395.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386
    碳化硅SiC(silicon carbide)器件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耐高温半导体器件,高功率密度和高温应用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损耗和散热问题。研究了SiC MOSFET功率模块在高温下的最大电流导通能力,考虑了电气性能和散热的相互关系。在建立SiC MOSFET器件的热电耦合模型配合系统散热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热失控过程的机理。通过热电联合仿真确定了一款SiC功率模块高温下的电流容量,与实验结果相比误差约为4%,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新能源系统
    王翰文, 曾成碧, 苗虹
    电源学报. 2024, 22(2): 167-17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167
    在弱电网中,由于电网阻抗的存在,会导致新能源并网LCL滤波器固有谐振频率发生偏移,传统有源阻尼控制策略则无法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随着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如何降低运营成本成为了研究热点。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并网电流和公共耦合电压反馈的新型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不仅提供了有源阻尼以抑制LCL谐振,而且减少了传感器的使用,还能对大范围变化的电网阻抗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通过仿真和实验表明,与传统的控制策略相比,在改进的策略下弱电网的实用范围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对谐波的抑制能力提升,并网电流质量有了良好的改善。
  • 封装设计与优化
    回晓双, 宁圃奇, 范涛, 郭新华, 傅金源, 黄珂
    电源学报. 2024, 22(3): 72-77.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72
    提高车规级功率模块的功率密度对电动汽车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功率模块内部采用的二维布局杂散电感大,限制了开关速度与母线电压,影响功率密度的提高。为此,以 EconoDUAL 封装的IGBT功率模块为对象,使用叠层DBC的方法进行三维布局设计,开发出了1 200 V/1 200 A的IGBT功率模块;详细介绍了所提功率模块的布局结构,与传统二维布局方法相比,杂散电感下降了58%;同时,对功率模块进行电气性能测试,通过了母线电压800 V下脉冲电流为1 200 A的双脉冲实验,证明了模块功率密度的提高。为了在提高功率密度的情况下不影响散热性能,功率模块底部使用了水冷PinFin散热器,并对其进行了散热仿真和结-水热阻的测试,结果表明,IGBT热阻为0.084 K/W,二极管热阻为0.124 K/W,与同封装下商用1 200 V/900 A模块相比并无明显差异,证明了所提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 电池与储能
    赵沁峰, 蔡艳平, 王新军
    电源学报. 2024, 22(2): 197-20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197
    为确保新能源汽车在整个使用期间的安全性,需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测。针对基于神经网络构建的剩余寿命预测模型训练数据集容量较小导致学习率较低,以及极限学习机方法具有复共性的问题,提出一种扩增训练数据集的方法,并基于改进极限学习机构建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剩余寿命预测模型。首先,提取电池早期运行数据构建健康因子,利用Akima插补法进行训练数据量的扩增;然后,使用樽海鞘群优化算法对极限学习机网络进行改进,建立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剩余寿命预测模型;最后,利用NASA电池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训练数据容量扩增的方法有效,全生命周期剩余寿命预测模型容量跟踪能力强,预测误差小。
  • DC-DC变换器
    谢玲玲, 杨雨晴, 姚浚义, 秦龙
    电源学报. 2024, 22(2): 10-18.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10
    基于电感电容本质是分数阶的事实,对分数阶Boost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分数阶微积分的预估-校正算法,建立了Boost变换器的预估-校正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以参考电流、输入电压以及电容电感阶数为分岔参数的分岔图,研究了变换器的倍周期分岔和混沌行为,同时与整数阶Boost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随着变换器某些电路参数的变化,分数阶Boost变换器会出现分岔和混沌等非线性现象;在相同电路参数的条件下,整数阶和分数阶变换器的稳定参数域之间存在差异,与整数阶变换器相比,分数阶变换器的参数稳定区域更小,更真实地反映了Boost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 器件驱动与应用
    于浪浪, 李贺龙, 殷千辰, 韩亮亮
    电源学报. 2024, 22(3): 146-155.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146
    二极管中点钳位NPC(neutral point clamped)三电平逆变器具备较低的开关应力、谐波分量和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促使其成为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领域DC-AC变换器的主要拓扑之一。针对大功率应用场景中普遍采用的NPC三电平IGBT功率半导体模块开展研究,分析NPC三电平功率模块的换流回路,并据此给出对应换流回路的寄生参数精准仿真评估方法。依据换流回路寄生参数最小原则,设计适用于NPC三电平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动态特性测试电路。根据换流回路以及电路工作原理,设计NPC三电平功率模块的驱动电路,并给出增强驱动电流、防直通及死区时间可调的驱动方案。最后,通过对NPC三电平IGBT模块的动态测试,详细评估了不同工况下功率器件的动态损耗。
  • DC-DC变换器
    包鹏, 刘雪山, 多佳琦, 张荣飞, 王春涛
    电源学报. 2024, 22(2): 27-35.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27
    传统Boost变换器由于受到占空比的约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高电压增益电源上的应用。本文基于隔离型升压变换器和Cockcroft-Walton电压倍增单元研究了一种具有高电压增益的DC-DC变换器,并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及特性。该变换器通过整合隔离型升压变换器与电压倍增单元实现了超高升压比转换,与传统Boost变换器相比,该拓扑具有以下优点:①在较低占空比下实现了高电压增益;②较低的有源开关器件电压应力;③单开关结构简化了控制电路。最后,搭建了一台效率可达89.5%的35 W样机,实现了24 V到1 000 V的高升压比转换,并利用样机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 DC-DC 变换器
    潘健, 石迪, 刘松林, 熊嘉鑫, 宋豪杰
    电源学报. 2024, 22(4): 40-52.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4.40
    针对宽输出电压范围应用中传统频率控制的LLC 型谐振变换器存在开关频率调节范围宽、循环电流大及难实现高效运行等问题,提出1种具有定频移相-定频PWM 混合控制策略的双全桥LLC 型谐振变换器,以适用于较宽输出电压范围。其由2 个全桥LLC 型谐振变换器共用1 个桥臂组合而成,输出电压通过定频移相-定频PWM 混合控制进行调节,使该谐振变换器实现4 倍电压增益范围以获得较宽输出电压,同时解决传统频率控制中循环电流过大及在移相控制移相角小时的软开关不能实现问题,提升系统效率。该转换器开关频率工作在谐振频率点,电压增益与负载无关且有助于磁性元件设计,在全负载范围内实现软开关。最后给出详细的电路工作原理分析并通过仿真进行验证,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变换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可靠性分析
    左璐巍, 辛振, 蒙慧, 周泽, 余彬, 罗皓泽
    电源学报. 2024, 22(3): 211-21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211
    为研究SiC MOSFET在动态漏源应力下的退化机理,开发了一种具有dVds /dt可调功能、最高可达80 V/ns的动态反向偏置测试平台。针对商用SiC MOSFET进行动态高温反偏实验,讨论高电压变化率的动态漏源应力对SiC MOSFET电学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器件的阈值电压和体二极管正向导通电压增加,说明器件JFET区上方的栅氧层和体二极管可能发生了退化。通过Sentaurus TCAD分析了在高漏源电压及高电压变化率下平面栅型SiC MOSFET的薄弱位置,在栅氧层交界处和体二极管区域设置了空穴陷阱,模拟动态高温反偏对SiC MOSFET动静态参数的影响。
  • 封装设计与优化
    李东润, 宁圃奇, 康玉慧, 范涛, 雷光寅, 史文华
    电源学报. 2024, 22(3): 93-9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93
    碳化硅SiC(silicon carbide)器件具备耐高压、低损耗和高热导率等优势,对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利用大芯片封装的SiC MOSFET功率模块设计,并开展实验分析模块的电气性能;搭建仿真对仅有电特性与电特性和温度负反馈结合这2种情况下模块温度进行对比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工作条件下,采用大芯片封装设计的SiC MOSFET功率模块导通电流能力更强,温度变化更小,电气性能有所提升。
  • 热管理与结温监测
    朱高嘉, 何函宇, 李龙女, 朱建国, 梅云辉
    电源学报. 2024, 22(3): 111-117.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111
    随着功率模块集成化程度的提高,其散热结构优化已成为研发中的关键。拓扑优化可通过变换散热器形貌、结构来最大化地提升散热效果,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拓扑优化过程中,每步迭代均需要计算模块与散热器温度分布,占用较庞大的计算资源和计算时间。为加速传统散热器拓扑优化进程,在基于传统固体各向同性材料惩罚SIMP(solid isotropic material with penalization)散热器拓扑优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嵌套神经网络NN(neural network)同步学习的快速迭代方法。首先,构建散热器基于编码器-解码器结构的NN预测模型,即基于散热器形貌迭代进化过程实现优化结构的快速预测;其次,将NN模型与散热器SIMP拓扑优化流程相嵌套,利用迭代过程中的中间形貌同步训练NN;最后,针对单芯片、两芯片模块结构,对比所提方法与传统迭代方法的拓扑优化结果,验证了所提NN同步学习方法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 DC-DC变换器
    张先进, 张小倩, 吴迪
    电源学报. 2024, 22(2): 47-5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47
    双管Buck-Boost变换器在升降压场合被广泛应用,虽然其控制和调制模式较多,但是其通常仍然工作在硬开关状态,且交错并联时控制电路较为复杂。利用同向耦合电感的特点给出了Boost端同向耦合电感三管交错并联Buck-Boost电路及控制方法。分析了大耦合系数条件下耦合电感在开关管切换过程中的耦合过程,并据此详细分析电路基本工作原理,得出在自感电流断续模式下,该电路具有利用小占空比获得大占空比功能的占空比扩展和Boost部分功率器件软开关功能,从而避免两相交错并联控制电路中同步电路和均流电路,大大地简化了控制电路。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理论分析是正确可行的。
  • DC-DC变换器
    王弥新, 潘三博
    电源学报. 2024, 22(2): 64-72.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64
    针对双有源桥变换器在单移相调制策略中宽电压范围情况下的低效率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单侧非对称占空比调制策略,显著的提升了双有源桥变换器的效率,尤其是在轻载情况下。首先描述了单侧非对称占空比调制方式的原理,并根据控制自由度的关系得到了两种工作模式。第二,基于时域分析,推导了两种工作模式的稳态特性,包括电感电流以及传输功率。第三,为了寻求控制自由度的最优组合,选择电感电流峰峰值作为优化目标,应用KKT条件得到了最优的单侧非对称占空比调制策略。最后,搭建了一台基于碳化硅器件的双有源桥变换器实验平台,实验验证了单侧非对称占空比调制策略的有效性。
  • 新能源系统
    杨树德 , 李旺, 张新闻, 蔡长虹, 高雄鹰, 周鑫
    电源学报. 2024, 22(2): 158-166.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158
    弱电网下较大的电网等值电感可能引起并网变流器失稳,为此,首先,建立了并网变流器的阻抗模型,根据阻抗比判据分析了电网等值电感对并网变流器稳定性的影响;其次,针对并网变流器对感性电网阻抗适应能力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带通滤波的虚拟阻抗控制策略,并研究了虚拟电阻值对变流器弱电网适应能力的影响,给出了虚拟电阻的选取原则;最后,搭建了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文中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 特种电源
    杨东, 杜红, 付林春, 王磊, 姜东升, 穆浩
    电源学报. 2024, 22(2): 396-40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396
    建设完备的航天器电源与供配电标准体系是提升航天器电源与供配电系统设计正确、确保卫星能源安全可靠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研究欧洲空间标准化合作组织ECSS(European Cooperation for Space Standardization)、美国宇航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和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等国外组织出版的电源与供配电系统标准,分析各自标准专业的侧重点,综述国外标准所包含的内容,总结各组织的标准体系,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航天器电源与供配电标准体系建议和参考。
  • 热管理与结温监测
    皇甫宜耿, 宋少林, 王晓鹏, 李凡, 甘子瑜
    电源学报. 2024, 22(3): 118-126.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118
    功率半导体器件是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电能变换、电力驱动等领域的核心,在新能源发电、交通运输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发热原因造成的退化失效和可靠性等问题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亟需探究有效的热管理方法,以提高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介绍功率模块的热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其主动热管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依据控制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器件级、系统级和多参量的综合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对总结。最后提出了功率器件结温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后续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 AC-DC变换器
    陈明城, 张卫平, 刘元超, 史本元, 张晓强
    电源学报. 2024, 22(2): 139-146.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139
    介绍了Boost-APFC电路工作在临界导通模式下的优势。针对传统单相CRM-Boost APFC电压模式控制方法存在PI参数调试时间较长、调节效果较差、不稳定因素增加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有静态工作点的单相CRM-Boost APFC电压模式控制方法,并通过PSIM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优点。针对新型交错控制方法存在PI参数调试时间较长、不稳定因素增加等不足和需要额外使用一个电压控制电流源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改进型两相交错并联CRM-Boost APFC电压模式控制方法,并且完成了PSIM仿真,功率因数高达99.96%。制作了一台4kW的两相交错并联CRM-Boost APFC实验样机,并进行了实验调试,功率因数达到了99.66%,效率为98.02%。
  • 新能源系统
    唐英杰, 查晓明, 田震, 李翼翔, 胡宇飞, 万子镜
    电源学报. 2024, 22(5): 182-192.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5.182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力电子变流设备为主导的微电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电力电子变流器的低惯量和强非线性特征,孤岛微电网在大扰动下易发生暂态失稳。考虑微电网中构网逆变器与跟网逆变器的交互作用,提出1种基于等面积法则的暂态稳定性判据和暂态稳定提升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孤岛微电网的简化二阶动态模型,包含依赖于功角的非线性阻尼项。然后,从能量角度分析了非线性阻尼对加减速面积的影响规律。考虑非线性阻尼的分布特性,推导出正阻尼区域内的暂态稳定性判据。根据稳定边界条件,提出1种基于电压前馈的暂态稳定性提升控制策略。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对所提稳定性判据和改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微电网暂态稳定性判据和改进控制策略可为电力电子变流器的参数优化设计和提高微电网稳定运行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 电机系统与控制
    章回炫, 范涛, 宁圃奇, 国敬, 温旭辉
    电源学报. 2024, 22(2): 378-385.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378
    提出一种基于电流预测的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方法,以提升永磁同步电机弱磁区的动态性能。详细分析了弱磁区的电压边界问题,以及不同电压选取规则下的稳定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的动态过调制策略。此外,研究了基于参数模型的电流预测控制算法,该算法具有快速动态响应和可控约束的优点,在保证稳定性的基础上可有效提升电机弱磁区域动态性能。最后,分别在仿真和实验平台上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 DC-DC 变换器
    王亮, 王春斌, 史宇欣, 郭卓麾, 徐自远
    电源学报. 2024, 22(4): 66-73.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4.66
    针对传统双有源桥DAB(dual-active-bridge)变换器存在开关损耗大、循环电流大、负载变化范围窄且运行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1 种基于可变电感和移相PS(phase shift)角相结合的新型双有源桥变换器功率控制方法。该方法将可变电感和移相角作为主要控制参数,以提升DAB 在更宽的负载变化范围内的运行效率。此外,将DAB 变换器的传递函数线性化,以提高控制器的实用性和便利性。基于所提方法中器件饱和可控,通过减小磁芯尺寸来优化变换器尺寸。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结果表明在最大PS 角条件下,电感变化显著影响DAB 变换器的功率传输,在轻载和重载条件下,其整体运行效率均比传统DAB 变换器高约5%。
  • 电力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兼容专辑
    傅恺宁, 涂江涛, 陈为
    电源学报. 2024, 22(5): 37-43.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5.37
    为了搭建适合工程批量应用的高频变压器共模抑制特性评估平台,分析变压器的共模噪声传导机理,研究变压器通道上共模噪声的传导特性,评估变压器对共模噪声的抑制能力。首先,通过函数发生器产生高频跳变电位信号,将其施加于变压器原边绕组以模拟变压器的共模噪声传输特性;其次,采用示波器捕捉共模信号在采样电阻上产生的电压降的值,判断变压器对共模噪声的抑制效果,分析评估平台中采样电阻的阻值选取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最后,对比评估结果与传导电磁干扰频谱的测试结果,验证所提变压器共模抑制特性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 新能源系统
    吕玉坤, 周庆文, 魏子安, 赵伟萍, 汪岳池
    电源学报. 2024, 22(2): 175-182.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175
    探究光伏组件表面积灰对其输出特性的影响及污秽颗粒在组件表面的沉积规律,有助于制定清灰方案,提高光电转化效率。以置于华北电力大学风机大厅楼顶的光伏阵列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工布灰试验,探究了不同积灰量对组件输出功率、电流和电压的影响;为探究某单一因素对污秽颗粒沉积的影响,利用COMSOL软件建立与光伏组件自然积灰试验条件相同的颗粒沉积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风速、湿度、颗粒粒径和污秽浓度对光伏组件表面污秽颗粒沉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积灰对工作电压影响较小,对输出功率和工作电流影响较大,且当积灰密度为5.07 g/m2时,组件输出功率、电流和电压的变化率分别为8.71%、6.48%和0.40%。模拟结果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颗粒的沉积量随风速和粒径的增大均先减小后增大,在风速3 m/s和粒径15 μm时取得最小值;相同条件下,颗粒沉积量均随湿度和污秽的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 DC-DC变换器
    王仁明, 李啸, 张赟宁
    电源学报. 2024, 22(2): 19-26.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19
    研究了基于R-L分数阶定义的电感电流伪连续PCCM(pseudo-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Boost变换器模型,并由此导出了变换器的状态平均模型,然后推导出升压比,直流静态工作点,电感电流波纹以及输出电压波纹的表达式。结果表明,与基于Caputo分数阶定义下的变换器模型相应表达式比较,R-L分数阶定义下的直流静态工作点和升压比不仅与占空比相关,而且还与电感和电容的阶数有关,输出电压波纹的表达式不仅与分数阶电感的阶数α有关,与分数阶电容的阶数β也相关。电感和电容的阶数对状态变量的直流分量和分数阶PCCM Boost的稳态特性有很大影响。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R-L分数阶PCCM Boost变换器数学模型和电路模型,仿真结果显示R-L分数阶PCCM Boost变换器模型的分析结果比其他PCCM Boost模型的分析结果更加稳定,误差更小。
  • 功率器件建模
    王兆萍, 信金蕾, 杜明星
    电源学报. 2024, 22(3): 30-37.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30
    随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在电力电子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对影响其可靠性的结温的准确获取变得至关重要。然而,模块主要的失效形式之一即焊料层的老化,会对结温产生很大的影响。为精确估计结温,结合2种传统热网络模型Cauer和Foster的优点,研究了2种热网络模型的接口方法,完成两部分模型的结合,将芯片焊料层的老化考虑在内提出了一种混合热网络模型。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测试与混合热网络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混合热网络模型能够实现准确的结温估计,为模块运行状态的监测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