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专辑
    郭淑筠, 张波
    电源学报. 2022, 20(6): 4-12.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2.6.4
    环保和代步的便利性使得电动自行车在人们的出行交通工具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然而充电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却成为电动自行车广泛应用的瓶颈,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成为未来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首先简述了电动自行车有线充电的现状,进而引出电动自行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并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然后介绍了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的相关标准及产业现状;最后探讨了电动自行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发展趋势,从而为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 特邀专栏
    陆楠, 孙越, 彭鹏, 熊瑞, 孙逢春
    电源学报. 2024, 22(1): 1-10.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1.1
    钠离子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是其安全高效应用的基础,也是钠电池规模化储能应用的关键。然而,钠离子电池即用即衰,衰退机理不明晰,老化过程受工况和场景影响,准确的健康状态估计极其困难。为此,提出了数据驱动的钠离子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方法,探究了钠离子电池的充电数据与容量衰退的映射关系,提出了结合方差筛选、灰色关联分析和递归特征消除的特征选择方法,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高斯过程回归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4类机器学习方法估计钠离子电池的健康状态。验证结果表明,4类方法的健康状态估计均方根误差小于1.6%,其中高斯过程回归的误差小于0.8%,实现了钠离子电池健康状态精准估计。
  • DC-DC变换器
    皇金锋, 任舒欣, 谢锋
    电源学报. 2023, 21(4): 1-10.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4.1
    为解决传统单电感双输出SIDO(single-inductor dual-output)Buck变换器降压比低的问题,引入了二次型单元,提出一种高降压比双输出Buck变换器。对高降压比双输出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其存在4种工作模式,求出了变换器的电压增益表达式,得到了各个工作模式的临界电感,总结出了工作模式与电感和负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各个工作模式的纹波电压解析式,并分析了纹波电压与电感的关系。以电感纹波电流和电容纹波电压为约束条件,获得了电感和电容的设计公式。搭建了实验平台,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DC-DC 变换器
    于越, 李蔚, 张泽, 黄权威, 彭霞
    电源学报. 2023, 21(2): 1-11.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2.1
    SiC MOSFET工作频率高,温度稳定性好,应用于三电平Buck变换器中可以减小系统损耗,提高系统效率,但SiC MOSFET的高频特性会使其开关过程中的电压尖峰更为严重。针对该问题,分析了三电平Buck电路SiC MOSFET开关过程及瞬态电压尖峰产生机理;在传统的充放电型RCD吸收电路的基础上加以优化改进,设计了一种低损耗型RCD吸收电路作为电压尖峰抑制方法。首先,对充放电型RCD吸收电路和改进后的低损耗型RCD吸收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损耗进行对比分析;其次,搭建了三电平Buck变换器实验装置,对吸收电容和电阻进行参数设计;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低损耗型RCD吸收电路的有效性、参数设计的合理性;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带充放电型RCD吸收电路,带低损耗型RCD吸收电路的三电平Buck变换器具有更低的损耗。
  • AC-DC变换器
    高敬祥, 张俊洪, 宋庆国, 崔晶晶, 彭赛阳
    电源学报. 2023, 21(3): 1-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3.1
    传统单级Boost型LLC谐振AC/DC变换器因具有转换级数少、功率因数高和软开关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研究,但同时它存在直流母线电压太高以及开关器件应力太大等缺点,一般应用于110 V以下的电网中。为克服该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220 V电网的新型Buck-Boost LLC谐振AC/DC变换器。该变换器除了具有传统结构的特点外,还具备输入电压较高时母线电压不高的优点,采用脉冲频率调制PFM(pulse frequency modulation)方式进行控制。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过程,阐述了功率因数校正和软开关的实现机理,给出了变换器主电路关键参数设计方法。最后,搭建了一台170 V~230 V输入、48 V /100 W输出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变换器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该拓扑结构的电网适用性。
  • 特邀专栏
    戴晨皓, 张波
    电源学报. 2024, 22(2): 1-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1
    针对基于无铁芯变压器的DC-DC变换器工作频率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由衰减振荡的无铁芯变压器的DC-DC变换器。首先,建立无激励源的串联型-串联型拓扑电路理论模型,讨论特征根的演化过程,分析系统自由衰减振荡的运动行为。其次,设计基于自由衰减振荡无铁芯变压器的DC-DC变换器。实验结果表明,该变换器的开关频率可明显低于无铁芯变压器的工作频率,且其输出功率与无铁芯变压器的工作频率可被自由衰减振荡系统的特征根所描述。最后,构建一个实验样机,该样机采用固定占空比控制,当无铁芯变压器的工作频率为206 kHz、开关频率为103 kHz和69 kHz时,变换器的最高整机效率为91.2%,变压器效率在任何工况下均高于96%。
  • DC-DC变换器
    刘松林, 潘健, 陈庆东, 陈凤娇
    电源学报. 2023, 21(1): 26-3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1.26
    传统频率控制的LILC谐振变换器不适用于宽电压范围的应用场合,且存在较大的循环电流而难以实现高转换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种简单的定频PWM控制策略,谐振变换器的后桥臂通过固定的开关频率控制,开关频率等于谐振频率;前桥臂采用PWM控制,将谐振网络的输入电压转换成多电平电压,谐振变换器实现2倍的电压增益调节范围。在这种控制方式中,增益范围独立于负载和励磁电感,可以简化谐振参数设计,通过设计较大的励磁电感减小电路的传导损耗和开关关断损耗,提升转换效率。仿真结果表明:谐振变换器可以实现宽输出电压,该控制策略降低了循环电流和关断电流。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专辑
    郭淑筠, 张波
    电源学报. 2022, 20(6): 13-23.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2.6.13
    随着电动自行车需求量的增大,且传统有线充电存在安全隐患,电动自行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因其安全、可靠、灵活等优势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如何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设备,进而逐渐取代传统有线充电依旧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从电路拓扑、磁耦合机构、恒流恒压控制及异物检测等方面剖析电动自行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指出了未来该技术的研究方向。
  •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
    王建渊, 栗俊明, 陈晓煊, 姬军鹏
    电源学报. 2023, 21(4): 195-201.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4.195
    在紧凑型逆变器设计中,随着功率密度的提升,功率器件快速开关过程所引起的电磁兼容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问题越来越突出,而要使逆变器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稳定运行,EMC设计显得尤为关键。针对逆变器的共模干扰问题,从共模干扰传导的3条路径展开分析,基于ANSYS电磁仿真平台建立了逆变器共模干扰等效模型,分析干扰信号的传播通道及作用原理,得出共模干扰电压与寄生电容的关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提出了2种通过减小寄生电容进行共模抑制的有效方法。从原理分析到仿真得出结论,然后用案例加以验证,对于逆变器EMC设计及逆变器共模干扰问题的解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 功率半导体器件
    穆峰, 刘宜鑫, 李鑫, 孙湖, 黄先进
    电源学报. 2024, 22(1): 119-132.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1.119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中应用广泛,在某些单个器件性能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工作场合,IGBT的并联使用成为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法。多模块IGBT并联应用可以简化电路结构,增大变流器输出功率,提高装置功率密度。IGBT并联应用过程中,器件本体的动、静态特性及结温的差异,驱动电路结构及功率回路不对称性,伴随IGBT长期使用出现的老化或失效等问题,都会引起并联IGBT支路电流的不均衡,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国内外IGBT并联应用所关注的研究热点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了IGBT并联动、静态电流不均衡产生的原理及影响,分析了电流均衡控制原理的差异。从功率回路均流控制和驱动回路均流控制两个方面,对IGBT并联应用均流控制的工作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技术对比,并对IGBT并联均流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DC-DC变换器
    佟强, 刘贺, 曲璐
    电源学报. 2024, 22(2): 81-8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81
    给出了一种适合低轨商用航天的中小功率DC/DC变换器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反激同步整流拓扑和表贴器件,可以覆盖常见的航天用中小功率单路及多路输出DC/DC变换器需求,具备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可批量化生产的优点。为了进一步提高转换效率和功率密度,还应用了氮化镓GaN(gallium nitride)功率开关。并且对不同工作条件下拓扑中主要功率器件的损耗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最后,以一款宽输入电压范围(23~47 V),输出5 V@30 W的电源变换器为例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
  •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应用专辑
    孙跃, 马皓, 赵雷
    电源学报. 2023, 21(6): 1-6.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6.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基于磁场、电场和超声波等方式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电工新技术,是电工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磁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在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家用电器、石油钻井、机器人、无人机、医疗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围绕各应用领域的实际需求,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创新,既有效解决了这些领域中的瓶颈性问题,又促进了其产业的发展。尤其在电动汽车、消费电子以及家用电器等领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相关国际国内标准的相继制定和发布实施,正在推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入新阶段。总而言之,目前国内已经拥有一大批从事该技术研发以及推广应用的技术人才和科研队伍,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学术和技术经验交流亟待发展。
  • DC-DC变换器
    吴靖, 夏晓春, 蒋燕萍, 郑伟彦, 高珊珊, 王懿杰
    电源学报. 2023, 21(5): 9-15.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5.9
    凭借高电压增益及低电压应力的特点,改进型SEPIC变换器广泛地应用于光伏、不间断电源等领域。同时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软开关特性,可应用于高频场合,以提升功率密度。为了拓宽负载变化范围,改善动态响应,其数学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采用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法,对基于开关电感的准谐振改进型SEPIC变换器进行建模,建立其对应的小信号模型,并得到系统输出的传递函数。使用K-factor的方法设计补偿器,优化系统的动态性能,设计恒流输出的数字控制实现方法,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
  • DC-DC变换器
    李鑫, 朱浩宇, 邱亚, 邵军康
    电源学报. 2023, 21(1): 1-8.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1.1
    针对独立输入并联输出IIOP(input independent output parallel)模块化双有源桥DAB(dual active bridge)变换器,当各模块的参数不匹配或输入电压不相等时的功率均衡问题,基于双重移相DPS(dual phase shift)控制,提出了一种功率补偿均衡控制PCEC(power compensation equalization control)算法以提高变换器的动态性能及其效率,并实现模块化DAB变换器的传输功率均衡。此外,考虑到大传输功率情况下,为实现各模块的充分运用,补充提出了一种功率补偿协同控制PCCC(power compensation cooperative control)算法。最后,基于DSP28335的半实物仿真平台对所提出的功率均衡方案进行对比实验验证。
  • 特邀专栏
    饶宏, 周月宾, 陈煜坤, 杨柳, 赵彪, 易荣, 盛俊毅
    电源学报. 2024, 22(3): 1-1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1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具有控制灵活性高、无换相失败问题和动态无功支撑能力强等突出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点对点输电、背靠背联网和构建直流电网等场景。柔性直流换流阀通过功率器件的频繁开断来实现交、直流的电能转换,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核心设备。首先,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系统梳理并提出了不同应用场景下柔性直流换流阀的关键设计要求,对比分析了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中常用的功率器件及柔性直流换流阀拓扑,展望了柔性直流换流阀的发展趋势。此外,针对2种典型的未来应用场景,对比了不同的技术方案,可为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应用于高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场景提供有益借鉴。
  • AC-DC变换器
    张杰, 张信, 刘尉, 杨淋
    电源学报. 2023, 21(3): 10-1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3.10
    为了提升LLC谐振变换器的输入电压范围,提出了一种混合控制的方式来提升LLC谐振变换器电路的增益。将整个控制分为3个模式,分别为全桥模式、半桥模式以及混合模式。在混合模式下,通过PI运算得出半桥LLC谐振变换器和全桥LLC谐振变换器分配的权重,控制信号由数字信号处理器DSP28335发出,让整个电路在控制周期的一定时间内工作在全桥LLC谐振变换器模式,其余时间工作在半桥LLC谐振变换器模式。前期通过分析和仿真,能够确定控制方式的最佳控制方案,最后通过一个输入50~150 V直流、输出12 V/5 A的实验样机,验证了所提控制方式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 DC-DC 变换器
    刘松林, 潘健, 陈庆东
    电源学报. 2023, 21(2): 29-37.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2.29
    对于车载充电机应用,传统频率控制的LLC谐振变换器难以实现宽电压范围,也不利于车载充电机的优化设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于一种具有混合整流器的谐振变换器,对其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以实现宽输出电压。在这种结构中,转换器的副边侧整流二极管与输出滤波电容间的两个辅助开关管反接串联,将整流电路构成全桥-半桥的混合整流器。然后,提出了一种窄频率范围的频率控制和一种定频PWM控制,使得谐振变换器可以实现宽电压范围。与传统频率控制的谐振变换器相比,该转换器有如下优点:宽电压范围、低环流损耗、缩小了频率调节范围。最后,MATLAB/Simulink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转换器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可行性。
  • 特邀专栏
    胡嘉豪, 王英伦, 代豪豪, 邓小川, 张波
    电源学报. 2024, 22(4): 1-11.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4.1
    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SiC MOSFET(silicon carbide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因具有高压、高频、低导通损耗等优异特性而获得产业界广泛关注,但相比于硅基IGBT,SiC/SiO2 栅氧界面高缺陷密度引起的栅氧可靠性问题成为制约SiC MOSFET 器件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瓶颈。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SiC MOSFET 栅氧可靠性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阐述了当前栅氧可靠性问题的形成原因,归纳总结了各类常用的栅氧可靠性评估方法,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重点探讨了极端工况下SiC MOSFET 栅氧可靠性及其提升技术的发展现状。
  • 电池
    唐圣学, 张继欣, 姚芳, 马强
    电源学报. 2023, 21(1): 177-19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1.177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模块在高压大功率电能转换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在这些领域人们对IGBT模块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归纳预测了IGBT模块及其模块市场规模与需求。然后从寿命预测机理角度,将IGBT模块预测方法归类为基于模型的预测方法和数据驱动的预测方法两大类,对每类的研究现状、基本原理、预测过程实施、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与归纳。最后统计分析了近十年研究成果,并讨论了IGBT模块寿命预测方法发展趋势。
  • 电力系统
    史宇昊, 王鸿, 薛枫, 宋静毓, 赵兴耀, 杨兰均
    电源学报. 2023, 21(5): 118-127.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5.118
    电容取能电源由于体积小、装置成本低和取能稳定等优势,成为10 kV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的就地取能电源。为了在取电电流限制下提高最大取能功率,基于简化取能模型进行了输出电压和取能功率的电源特性研究,给出了不同补偿关系下的电源特性;通过影响取能功率上限的设计参数分析,得到了最大取能功率下的设计原则;考虑到典型负载如柱上开关的动态特性,进行了负载等效为储能电容器、恒功率负载及瞬时大功率负载下的仿真,其结果表明了不同动态负载下的电源特性,验证了理论计算的电源特性。
  • AC-DC变换器
    肖思昌, 陈洪胜, 陈锦立, 尹力, 傅萌
    电源学报. 2023, 21(3): 20-26.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3.20
    研究一种具有大降压比、低开关电压应力的新型Buck变换器,主要用于适配分布式储能系统中可再生能源输出与电池组之间的大压差。该变换器由低侧开关型降压单元与开关电感型降压单元级联而成。在介绍其工作模式和稳态特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变换器中各器件的功率损耗和电气应力,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器件的优化选择和电路的优化设计。利用SIMPLIS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的同时,测试了一台峰值效率为94.6%、功率为750 W的实验样机。测试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具有极强的降压能力和较低的元件电气应力,同时能维持较高的变换效率。
  •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
    时益龙, 梁京章, 陈延明, 孔繁镍, 王振民
    电源学报. 2024, 22(S1): 246-253.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S1.246
    为了抑制常见BOOST PFC变换器的共模传导噪声,提出一种基于混沌扩频与无损吸收的BOOST PFC变换器共模传导EMI抑制方法。通过分析变换器传导EMI路径,建立共模干扰等效电路,阐明无损吸收抑制高频EMI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引入扩频技术,分析定频、周期以及混沌扩频PWM的频谱分布,论述混沌扩频技术运用于开关变换器抑制EMI的优异性。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定频PWM共模传导EMI频谱,无损吸收混沌PWM在100 kHz~1 MHz、1~30 MHz内分别有5~20 dBμV、12~22 dBμV的改善。该方法无需辅助开关管,通过吸收电路谐振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关断,针对无损吸收无法抑制中低频噪声的缺点,利用混沌扩频实现变换器共模噪声的进一步抑制。测试结果表明引进混沌PWM之后变换器输出纹波与效率波动范围都在1%以内。
  • 照明电源
    张经纬, 林国庆
    电源学报. 2024, 22(4): 260-26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4.260
    LED 驱动电源通常需要大电解电容来减少低频电流纹波,电解电容的短寿命是制约LED 驱动电源寿命的重要因素,消除电解电容是LED 驱动电源长寿命的关键。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反激变换器的两开关无电解电容LED 驱动电路拓扑,将辅助功率平衡电路与反激变换器集成,通过2 个开关管实现瞬时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的平衡,消除电解电容,抑制输出电流低频纹波,实现高功率因数。详细分析了该拓扑的工作原理,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该电路拓扑的控制策略。最后搭建了1 台30 W 的原理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拓扑的可行性。
  • DC-DC变换器
    曾利彬, 陈艳峰, 张波, 丘东元
    电源学报. 2023, 21(1): 45-5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1.45
    随着变换器工作频率从以往的数十千赫兹级跃至数十兆赫兹级,在显著减小系统无源元件体积、降低整体重量及成本、提高系统瞬态响应速度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首先简要阐述数十兆赫兹级DC-DC变换器典型拓扑、驱动和控制方式,随后针对寄生电感抑制、提升宽输入宽输出能力及功率密度等关键技术展开介绍,希望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DC-DC 变换器
    董雨坤, 刘俊峰, 周浩, 曾君
    电源学报. 2024, 22(4): 20-28.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4.20
    以应用于车载辅助电源模块APM(auxiliary power module)的DC-DC 变换器设计为研究对象,提出1 种由三电平升压型TL-Boost(three-level Boost)拓扑和半桥LLC谐振拓扑构成的两级式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分析其工作原理。前级TL-Boost 拓扑将宽范围的输入电压转换为稳定电压,保证了后级半桥LLC 谐振拓扑的高效率运行。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并进行相关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DC-DC 变换器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 DC-DC变换器
    李伟, 潘尚智, 林子森, 王明龙, 查晓明
    电源学报. 2023, 21(5): 1-8.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5.1
    在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的当下,一个具有高效率宽输入范围的大功率变换器的提出十分有必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由Buck-boost LLC和LLC-DCX两个变换器共同构成的Sigma结构变换器,能够很好地实现高效率、宽输入范围的需求。Buck-boost LLC通过桥臂集成能够有效地减少元器件同时降低损耗,但是其Buck-boost电感上流过的是全部输入电流,在大功率场合这会造成很大的损耗。因此采用Sigma结构和部分功率传输的理念,减小了Buck-boost LLC变换器所产生的损耗。最后实验证明了所提出拓扑优越的调压特性和高效率。
  • DC-DC变换器
    皇金锋, 韩梦祺
    电源学报. 2024, 22(1): 11-21.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1.11
    Super-Boost变换器代替传统的充、放电模块可大大减小电源的质量和体积,提高其功率密度,因此在空间电力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Super-Boost变换器有多个功率元件,且存在电感电流反向流动特性,导致其供能模式及输出纹波电压较传统Boost变换器复杂。为了给Super-Boost变换器的分析和设计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对Super-Boost变换器供能模式及输出纹波电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电感L1L2均存在连续导电模式、伪连续导电模式和伪断续导电模式等工作模式,建立各工作模式的临界电感和输出纹波电压解析数学模型,探讨峰值电流与电感间的关系,得到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最小电容和最小电感,据此给出了变换器参数设计方法,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功率器件建模
    赵志斌, 余鹏, 田杰
    电源学报. 2024, 22(3): 22-29.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22
    准确获得高压大功率开关器件的电磁特性对器件所在系统的电磁干扰预测十分重要。聚焦用于高压大功率开关器件电磁特性分析的开关波形等效方法,针对当前等效波形过于理想而无法体现器件开关瞬态中复杂频谱分量的问题,提出考虑器件开关过程电磁特性的解析模型。从解析模型的时域解析式出发,基于傅里叶变换理论,推导了解析模型的频域解析式,分析频谱包络特征参数,得到了解析模型的频谱特征。利用Si IGBT和SiC MOSFET器件实测的开关波形,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DC-DC变换器
    张先进, 张小倩, 吴迪
    电源学报. 2024, 22(2): 47-54.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2.47
    双管Buck-Boost变换器在升降压场合被广泛应用,虽然其控制和调制模式较多,但是其通常仍然工作在硬开关状态,且交错并联时控制电路较为复杂。利用同向耦合电感的特点给出了Boost端同向耦合电感三管交错并联Buck-Boost电路及控制方法。分析了大耦合系数条件下耦合电感在开关管切换过程中的耦合过程,并据此详细分析电路基本工作原理,得出在自感电流断续模式下,该电路具有利用小占空比获得大占空比功能的占空比扩展和Boost部分功率器件软开关功能,从而避免两相交错并联控制电路中同步电路和均流电路,大大地简化了控制电路。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理论分析是正确可行的。
  • AC-DC 变换器
    袁义生, 张执钦, 刘文钦
    电源学报. 2023, 21(2): 63-71.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2.63
    针对三相\单相输入兼容场合使用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模块,在三相Vienna整流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单相Vienna整流器结构及3种调制方法。第1种调制方法中2组开关管共用一个调制波,同时通断;第2种调制方法中一组开关管恒通,另一组开关管工作在高频PWM模式;第3种调制方法为2组开关管有2个独立的调制波。分析表明,第3中调制方法具有实现宽范围输出和能够调整输出电压不平衡的优点。基于第3种调制方法,建立了该整流器的数学模型,进而提出了含有输出电压upn与输出电压差Δupn两个控制环的整流器控制方法。通过对一个110 V AC输入的整流器的仿真和实验表明,只有第3种调制方法能够既实现200~380 V DC的宽范围输出电压,又能在输出电容和负载不平衡的条件下实现输出电压的平衡。
  • DC-DC变换器
    高东辉, 贺啟峰, 蔡可红, 徐成宝
    电源学报. 2024, 22(1): 22-31.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1.22
    针对隔离式DC/DC变换器空间辐射应用的特殊性,为了提高反馈精度和稳定性,一般采用磁隔离反馈电路。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幅值调节磁反馈电路工作原理,针对其存在的需要额外的次级供电电压问题,引入正-反激式幅值调节双向磁反馈电路,并对该电路进行改进,在实现相同功能的前提下,以双绕组变压器替代三绕组变压器,有效减小了磁芯体积,简化了电路结构。详细分析了该电路的工作原理、脉冲采样电路和磁反馈变压器设计方法,并以该种磁反馈电路为基础,搭建了一台100 W输出DC/DC变换器实验样机,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磁隔离反馈电路的有效性,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 DC-DC 变换器
    郭晓君, 张杰, 林清华, 林维明
    电源学报. 2023, 21(2): 12-20.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2.12
    随着开关频率的提高,同步整流变换器功率MOSFET管的开关过程及其驱动带来的损耗也愈发凸显出来,特别是在低压大电流应用中。为了降低这部分损耗,提出一种单电感双管谐振驱动技术,能够利用一个单电感驱动两个不共源极的功率MOSFET管。详细分析了工作原理和特性,给出了参数设计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驱动技术具有驱动损耗低、驱动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便于集成等优点,适用于高频高功率密度的同步整流功率变换器。
  • DC-AC逆变器
    徐瑞廷, 王顺亮, 刘小林, 孙成, 吴沂洋
    电源学报. 2023, 21(1): 64-73.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1.64
    单极性正弦脉冲宽度调制SPWM(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具有开关损耗低、效率高、输出波形良好的优点,然而在逆变器并联系统中,使用单极性SPWM方法可能引发环流,造成系统效率降低、电流波形畸变甚至器件损坏。对比采用4种不同单极性SPWM方法时并联系统的环流产生情况发现,只有双臂斩波单极性SPWM会引发环流,并从控制结构上分析了这一环流产生的原因。此外,针对使用双臂斩波单极性SPWM的情况,提出了一种不需要额外增加硬件成本的控制方法,可以避免在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引发环流。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 DC-DC 变换器
    丘恒越, 张桂东, 陈思哲
    电源学报. 2024, 22(6): 1-12.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6.1
    在新能源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DC-DC变换器性能的不断提高,提出1种新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即在准Z源的拓扑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3个电容共同向负载放电以获得更高的电压增益,同时减小各电容的电压应力。仿真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变换器不仅保留了传统准Z源直流变换器控制方式简单、电流连续、电流纹波小等优势,还具备升压倍数高、电容的电压应力低的特点。
  • DC-DC 变换器
    潘健, 石迪, 刘松林, 熊嘉鑫, 宋豪杰
    电源学报. 2024, 22(4): 40-52.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4.40
    针对宽输出电压范围应用中传统频率控制的LLC 型谐振变换器存在开关频率调节范围宽、循环电流大及难实现高效运行等问题,提出1种具有定频移相-定频PWM 混合控制策略的双全桥LLC 型谐振变换器,以适用于较宽输出电压范围。其由2 个全桥LLC 型谐振变换器共用1 个桥臂组合而成,输出电压通过定频移相-定频PWM 混合控制进行调节,使该谐振变换器实现4 倍电压增益范围以获得较宽输出电压,同时解决传统频率控制中循环电流过大及在移相控制移相角小时的软开关不能实现问题,提升系统效率。该转换器开关频率工作在谐振频率点,电压增益与负载无关且有助于磁性元件设计,在全负载范围内实现软开关。最后给出详细的电路工作原理分析并通过仿真进行验证,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变换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DC-DC变换器
    吴家荣, 卢振坤, 王擎宇, 文春明, 韦峻峰
    电源学报. 2023, 21(4): 11-18.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4.11
    为减小单电感双输出Boost变换器的交叉调节,提出一种复合控制方案。建立变换器仿射非线性数学模型,基于微分几何理论证明所建模型满足精确反馈线性化条件,构造出相应输出函数实现系统的线性化和解耦,进而分别为线性系统设计内模控制器和状态反馈控制器,并对满足控制系统稳定要求的反馈系数选取进行分析。与现有控制方法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案具有更好的动态调节特性、更优的控制性能和更小的交叉调节。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 新能源并网系统
    李苏丹, 曾成碧, 苗虹, 邓紫荣, 郭欣
    电源学报. 2023, 21(3): 27-35.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3.3.27
    弱电网环境下,锁相环会对并网逆变器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建立考虑锁相环影响的逆变器输出阻抗模型和传统同步参考坐标锁相环的传递函数,基于阻抗分析法分析采用传统锁相环时逆变器的稳定性。随后,研究了一种基于降阶广义积分和二阶广义积分的复合广义积分锁相环,并给出参数设计方法。采用谐波线性化的方法获取复合广义积分锁相环的传递函数,分析弱电网环境下采用新型锁相环时逆变器的稳定性。考虑到系统频率偏移对锁相精度的影响,设计频率自适应结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广义积分锁相环,并网逆变器在高电网阻抗下也能稳定运行,且并网电流质量高。
  • DC-DC 变换器
    黄匀飞, 钟启濠, 欧阳有鹏, 张雷, 何晓坤, 陈武
    电源学报. 2024, 22(4): 53-65.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4.53
    针对功率双向传输系统中的核心—双有源桥DAB(dual-active-bridge)变换器,首先对其基本原理与拓扑结构进行概述;然后,介绍了DAB 变换器单移相、双重移相、拓展移相与三重移相这4 种基本调制策略;进一步地,对基于这4 种调制策略的控制优化建模、优化实现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DAB 变换器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随着直流配电、储能、分布式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DAB 变换器将迎来广阔的应用前景。
  • SiC、GaN器件、新型功率器件及其应用
    顾占彪,许可,唐家承,李志斌,张之梁,任小永
    电源学报. 2020, 18(5): 19-27.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0.5.19
    同等电压应力下的GaN器件相比Si器件具有更低的导通电阻Rds(on)(on-resistance)及门极充电电荷Qg,能够大幅降低驱动和开关损耗,有利于提高变换器效率及功率密度。在低压小功率场合的超高频VHF(very high freque-ncy)谐振反激变换器中,提出了一种集成空芯变压器,大幅减小了印制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面积,提高了功率密度。同时通过有限元分析FEA(finite element analysis)设计样机结构,确保变压器磁场不会影响其他器件。应用该方案搭建了3台5 V输入、5 V/2 W输出的超高频谐振反激变换器,分别为20-MHz Si方案、30-MHz GaN方案和50-MHz GaN方案。其中,50-MHz GaN方案样机实现了39.4 W/in3的功率密度,相比20-MHz Si方案提升41%。同时,在效率接近的前提下,3台变换器的高度都不足商用产品的一半。
  • 车用高可靠性功率器件封装及辅助技术专辑
    梅云辉, 宁圃奇, 雷光寅, 曾正
    电源学报. 2024, 22(3): 15-21. https://doi.org/10.13234/j.issn.2095-2805.2024.3.15
    车用功率器件封装研究的进展极大提升了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能力,使得电动汽车更加高效、可靠。随着车用功率器件封装的不断优化,电动汽车行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近年来,功率器件封装建模、封装设计与优化、热管理与结温监测、器件驱动与应用、可靠性分析、在线监测等成为研究热点,并受到了学术界及工业界的持续关注。《电源学报》特别推出“车用高可靠性功率器件封装及辅助技术”专辑,以期推进车用功率器件及其应用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探讨。